第二十三屆江西省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優秀教學
資源展示活動方案
一、項目設置
(一)常規作品:包括課件類、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課例類、電教論文類。
(二)系列學科課程資源。
二、活動對象
(一)常規作品:全省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和各級電教館(站)工作人員。
其中教育資源應用教學設計方案和教育資源應用課例參加對象只限全省“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教學點教師。
(二)系列學科課程資源:全省普通中小學校。
三、活動作品報送
通過江西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www.jxeduyun.com)或江西省電教館網站(www.jxdjg.gov.cn)“江西省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優秀教學資源展示活動上報入口”報送。
四、作品相關要求
(一)常規作品
1.課件類
(1)課件:是指基于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根據教學設計,將特定的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和教學手段有效呈現的應用軟件,目的是輔助教與學,并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梢允轻槍δ硯讉€知識點,也可以是一課時或一個教學單元內容,制作工具和呈現形式不限。
各類教學軟件、學生自主學習軟件、教學評價軟件、仿真實驗軟件等均可報送。
作品分高中組、初中組和小學組(含幼兒園)進行評比。
Ⅰ.作品要求:①教材的選用范圍:以現行使用的教材及相關的教學內容為主,學科不限。②課件應包括標題、目錄、內容、章節、使用范圍、作者信息和參閱的原始資料。③視頻、聲音、動畫等素材采用常用文件格式,必須能在Win XP或Win 7操作系統運行;網頁形式作品可用通用Web瀏覽器瀏覽。如需非常用軟件運行或播放,請同時提供該軟件,如相關字體、白板軟件等。④每件作品均須報送源文件。
Ⅱ.其他材料:①作品使用說明書。②教學設計方案(注明作品選用的教材版本、學科、年級、冊別和章節)。③作品創作說明(ppt格式):包含作者簡介、創作思路、素材選用、技術應用。
(2)移動終端課件:是指利用移動終端的多媒體交互性,將圖、文、聲、像等多種表現方式有機結合,表達和傳遞教學內容,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進行教學設計。
作品分中學組、小學組進行評比。
Ⅰ.作品要求:①作品應能在iPAD、Android PAD等移動教學設備上運行。②要求全省電子書包試點項目校每位實驗教師必須報送一件。
Ⅱ.其他材料要求同(1)Ⅱ中其他材料。
2.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課例類
(1)微課:是指教師圍繞單一學習主題,以知識點講解、教學重難點和典型問題解決、實驗過程演示等為主要內容,使用攝錄設備、錄屏軟件等拍攝制作的微視頻課程。主要形式可以是講授視頻,也可以是使用PPT、手寫板配合畫圖軟件和電子白板等錄制的批注講解視頻。
作品按中學組、小學組和幼兒園組分學科進行評比。
作品要求:①教材選用范圍:依據現行的學科課程標準和相應的中小學、幼兒園教材選取活動的教學內容,學科不限。②須同時提供教學視頻、教學設計方案、教學課件和教學反思等方面內容。③視頻技術要求見附表1。
(2)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課例:是指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和教育資源,解決學科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的課堂教學案例。把信息技術和教育資源作為內容、方法與手段融合在學科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教學過程整體優化。
作品按中學組、小學組和幼兒園組分學科進行評比。
Ⅰ.學科要求
幼兒園:不限
小學:語文、數學、英語、品德與生活(社會)、科學
中學:語文、數學、英語、化學、生物、思想政治(品德)
Ⅱ.作品要求
①基本材料要求:須同時提供課堂教學實況錄像、教學設計方案、教學課件和教學反思等方面內容。報送的課例應是根據教學設計所完成的課堂實錄,主要教學環節應有字幕提示。
②教材選用范圍:依據現行的學科課程標準和相應的中小學、幼兒園教材選取一個課時的教學內容。
③內容應反映教師在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上的探索,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信息技術手段使用恰當,能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有創新和超前意識,體現教師的個性教學特點。
④視頻技術要求見附表1。
(3)翻轉課堂教學課例:是指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學生課前通過觀看微視頻,網上查閱資料,互相討論交流等形式自主學習,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共同討論和交流,為學生答疑解惑、幫助學生完成知識內化吸收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知識傳授通過信息技術的輔助在課下完成,知識內化則在課堂中經老師的幫助與同學的協作而完成。
作品按中學組、小學組(含幼兒園)進行評比。
Ⅰ.學科不限。
Ⅱ.作品要求同(2)Ⅱ中作品要求。課前或課后所用到的資料(含微視頻以及相關資料)打包后上傳。
(4)基于網絡的PBL(Project-based learning)教學課例:是指利用網絡,基于問題的學習或基于項目的學習課例。學生從真實世界的問題或項目出發,以小組學習為主要學習形式,強調以學生主動學習為主,強調把學習設置到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來尋找問題解決辦法,從而學習隱含在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能力。強調充分應用網絡信息技術進行知識獲取、管理,溝通互動、探究合作、組建虛擬學習社區。
作品按中學組、小學組(含幼兒園)進行評比。
Ⅰ.學科不限。
Ⅱ.作品要求同(2)Ⅱ中作品要求。
(5)一對一數字化學習課例:是指在每位學生均擁有一臺數字化終端設備的一對一數字化學習環境下,應用信息技術開展自主學習和主動學習,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新型教學方式。
作品按中學組、小學組(含幼兒園)進行評比。
Ⅰ.學科不限。
Ⅱ.作品要求同(2)Ⅱ中作品要求。
(6)移動終端課例:是指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應用移動終端技術,把信息技術和教育資源作為內容、方法與手段融合在學科教學過程中,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學習能力,促進教學過程整體優化。
作品按中學組、小學組(含幼兒園)進行評比。
Ⅰ.學科不限。
Ⅱ.作品要求同(2)Ⅱ中作品要求。
要求全省電子書包試點項目校每位實驗教師必須報送一件。
(7)創意創作教學課例:是指將使用信息技術進行創意創作作為教學內容的的課例,如機器人教學、3D打印、創新教育等。
作品按中學組、小學組(含幼兒園)進行評比。
①基本材料要求:同(2)Ⅱ①中基本材料要求。
②視頻技術要求見附表1。
③每節課為一個標準課時。
(8)教育資源應用課例:是指面向全省“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教學點征集利用數字教育資源開齊開好國家規定課程,提高教學質量的典型課例。應體現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和數字教育資源,解決學科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
作品按小學組分學科進行評比。
Ⅰ.學科要求
語文、數學、英語、品德與生活(社會)
Ⅱ.作品要求
①基本材料要求:同(2)Ⅱ①中基本材料要求。
②應展現課堂教學的所有內容,過程完整,畫面清晰。建議進行適當的后期剪輯處理,在適當環節插入教學資源呈現畫面,保證資源呈現畫面清晰可見。視頻技術要求見附表1。
③每節課為一個標準課時。
3.電教論文類
(1)電教論文: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圍繞現代教育技術進行研究與論述,包括對現代教育技術本身的研究和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應用的研究。
作品分中學組和小學組(含幼兒園)進行評比。
Ⅰ.論文選題范圍
①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②基于互聯網云平臺、學習社區、MOOCs、電子書包、智能手機、微信、電子白板、微課程和翻轉課堂等新的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
③借助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對教育信息化過程、方法、成果評價過程和評價機制的研究。
④網絡學習空間的建設與應用研究。
⑤數字校園/智慧校園等學校教育現代化建設研究。
⑥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與教師專業發展研究。
⑦信息技術助力破解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等教育領域關鍵問題和難題的研究。
⑧信息技術環境下協作教研、協作教學的實踐研究。
⑨數字教育資源的開發、應用、共享與服務研究。
⑩其他
Ⅱ.論文要求:①立論正確,材料可靠,以事實為依據,正確揭示教育的客觀規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論證精辟、切實、具有新意。②文字力求準確、簡潔、流暢、明了,層次清楚,邏輯性較強。③論文必須包含以下內容(按順序):論文題目、姓名、作者單位、郵編、內容提要(300字以內)、關鍵詞(3-5個)、正文、參考文獻。④論文正文一律使用4號宋體。
(2)教育資源應用教學設計方案:是指面向全省“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教學點征集利用數字教育資源開齊開好國家規定課程,提高教學質量的典型教學設計方案。應體現學科特點和信息技術應用的融合性,突出展現數字教育資源的課堂應用及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和數字教育資源創新教學方法、有效解決教育教學的重難點等方面內容。
作品按小學組分學科進行評比。
Ⅰ.學科要求:語文、數學、英語、品德與生活(社會)
Ⅱ.作品要求:①報送的教學設計方案使用Word、WPS等格式。②每節課為一個標準課時。
注:以上部分類別的作品如符合報送“第二十一屆全國教育教學信息化大獎賽活動”的要求,將擇優推薦。采取自愿參加的原則,作者在第二十三屆江西省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優秀教學資源展示活動網絡平臺上報作品時,確認是否同意參加,“聯系電話”務必填寫自己手機號碼,屆時用自己姓名和該手機號到全國大賽網站激活參賽,放棄者可不報。
(二)系列學科課程資源
1.學科課程資源的類型
全省中小學現行教材版本的所有學科。包括以下四種類型:
①微課;②教學課件;③教案;④試卷。
報送人教2011課標版新教材和非人教版教材的學科課程資源的學校須在上傳資源前,向省電教館軟件部提供該教材完整的章節目錄(電子稿),待完善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資源知識點分類后再行上傳。
2.學科課程資源征集要求
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學校所提供的系列學科課程資源必須提供某一學科中某一冊教材包含所有知識點分課時的(不含復習課、練習課和實驗課)一整套微課或者教學課件、教案、試卷。該冊教材有多少個知識點,就必須有多少個分課時的微課、教學課件、教案與之一一對應。試卷必須同時包含該冊教材所有單元測試、期中、期末考試試卷(必須附答案)。學校報送的學科課程資源可以是以上四種類型其中之一,也可同時報送多種類型的學科課程資源,每一種類型的資源認定為一套。
鼓勵全省現代教育技術示范學校積極參與,全省“IS智慧校園”試點項目學校每校必須報送2套學科課程資源。
3.學科課程資源技術要求
微課的制作可按常規作品中微課的技術要求執行,使用錄屏軟件錄制時,建議采用PPT講解+批注的方式,時間為5—10分鐘,不需要教師頭像,錄屏軟件不限(Camtasia Studio、Screen2swf、屏幕錄像專家等)。
教學課件可以是ppt格式,也可以是flash、authorware等其他格式。
教案、試卷必須是word格式,字體統一用四號宋體。
學校所提供的學科課程資源不能是壓縮包格式(通過winrar、winzip等壓縮軟件壓縮的文件格式)。
五、作品資格審定
(一)有明顯政治原則性錯誤和學科概念性錯誤的作品,取消參評資格。
(二)未在其他省級以上評比活動中獲獎(或發表)的原創作品。
(三)作品在活動網絡平臺公示期間,如發現弄虛作假行為,將取消參加活動或獲獎資格。
(四)未按要求報送作品的,取消該作品參評資格。
(五)資料的引用應注明出處。如引起知識產權異議和糾紛,其責任由作者承擔。
六、評比辦法
(一)常規作品
作品的評審工作均在網絡活動管理平臺上進行,采取專家評審和網上公眾投票相結合的方式。
初評:由各設區市電教館、省直管縣(市)電教站組織有關人員進行評審,在此基礎上選出作品送省進行復評。
復評:由省電教館組織專家評審組,分項目對各地推薦作品進行評審,并結合網上公眾投票情況(占權重的2.5%),按活動要求確定獎項。
(二)系列學科課程資源
由省電教館組織江西省電化教育教材審查委員會學科專家分學段、分學科進行評審,經審查委員會辦公室確認錄用后,供全省中小學教師免費共享使用。
七、其它相關要求
(一)常規作品
1.參賽作者及選送作品數量
每件作品的作者限報1人,其中課件、電教論文限報2人。同一作者同一項目限報1件作品,其中微課可報2件。每件作品指導教師限報1人,其中電教論文不設指導教師獎。
各設區市選送作品數量:課件限報50件,移動終端課件限報10件,微課各學科限報20件,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課例、教育資源應用課例、教育資源應用設計方案各學科限報5件,翻轉課堂教學課例、基于網絡的PBL教學課例、一對一數字化學習課例、移動終端課例、創意創作教學課例各組別限報5件,電教論文限報40篇。
各省直管縣(市)選送作品數量:課件限報5件,移動終端課件限報1件,微課各學科限報3件,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課例、教育資源應用課例、教育資源應用設計方案各學科限報1件,翻轉課堂教學課例、基于網絡的PBL教學課例、一對一數字化學習課例、移動終端課例、創意創作教學課例各組別限報1件,電教論文限報6篇。
2.網上上報要求
①所有參賽作品均須通過網絡活動平臺報送,上報的同時即通過活動網絡平臺進行公示,并對該作品進行投票(每個賬號每天可投票一次)。作品上報截止日為5月30日,公示及投票截止日為6月20日。
②由于課例類作品采取網絡報送方式,上傳數據量較大,除微課外其他所有課例類作品將采用分設區市分時段上報(具體安排詳見活動網絡平臺)。
③各設區市、省直管縣(市)須于6月20日前通過網絡活動平臺完成本轄區參評作品的審核任務并報省電教館。
3.相關材料上報
參加人員按要求填寫常規作品推薦登記表(見附表2),將常規作品推薦登記表于5月30日前上報到所在設區市電教館、省直管縣(市)電教站,各項目的常規作品推薦名單(見附表3,附電子文檔,使用Excel制表)、常規作品推薦登記表由設區市電教館、省直管縣(市)電教站匯總,并經本級教育局蓋章后報省電教館。
(二)系列學科課程資源
1.學科課程資源的征集工作以學校為單位,分學科、分教材版本、分學段、分年級、分上、下冊進行。學校上報系列學科課程資源的數量不限,每套系列學科課程資源的作者限報5人,指導教師限報1人(指導教師不能是作者)。學校必須按要求填寫《系列學科課程資源情況登記表》(見附表4),于6月15日前上報到所在設區市電教館和省直管縣(市)電教站。
2.各設區市電教館、省直管縣(市)電教站將本轄區學校報送的學科課程資源按類型進行匯總,并填寫《系列學科課程資源推薦匯總表》(見附表5),經本級教育局蓋章后將系列學科課程資源推薦匯總表(附電子文檔)、系列學科課程資源情況登記表于6月20日前報送省電教館。
八、獎項設置
1.常規作品獎項設置
課件、移動終端課件、翻轉課堂教學課例、基于網絡的PBL教學課例、一對一數字化學習課例、移動終端課例、創意創作教學課例、電教論文等項目按組別分設一、二、三等獎,微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課例、教育資源應用課例、教育資源應用設計方案等項目按組別和學科分設一、二、三等獎,獲獎作品數占送省作品總數的比例分別為10%、20%、30%,其中微課獲獎作品數占送省作品總數的比例分別為15%、25%、35%,為獲獎教師和指導教師頒發證書。省電教館可根據各項目參賽作品質量和數量情況,決定獎項是否空缺。
2.系列學科課程資源獎項設置
被錄用的系列學科課程資源以學校為單位頒發錄用證書。在錄用資源的基礎上分學段、分類型設立一、二、三等獎,類型②③④設獎比例分別為10%、20%、30%,類型①設獎比例為15%、25%、35%,為獲獎教師和指導教師頒發證書。
3.最佳組織獎獎項設置
設設區市最佳組織獎5名,省直管縣(市)最佳組織獎單獨設立,有4個(含4個)以上縣(市)參與活動的設2個最佳組織獎;有4個以下縣(市)參與活動的設1個最佳組織獎;只有1個縣(市)參與活動的不設最佳組織獎。按以下表格中四個指標記分確定最佳組織獎。
指 標 | 排 序 | 記分 |
各地獲獎積分: 一等獎數×7+二等獎數×4+三等獎數 | 按積分值由大到小排序 | 序號×0.4 |
各地參與常規作品的中小學學校數的百分比 | 按百分比由大到小排序 | 序號×0.2 |
各地參與常規作品的中小學教師數(含各級電教館(站)工作人員)的百分比 | 按百分比由大到小排序 | 序號×0.2 |
各地參與系列作品的中小學學校數的百分比 | 按百分比由大到小排序 | 序號×0.2 |
各地中小學學校數與中小學教師數(含各級電教館(站)工作人員)均以《江西省中小學綜合信息數據庫管理系統》中的數據為準。
未按規定時間和要求上報材料的,將取消最佳組織獎評選資格。
常規作品報送聯系方式:
通訊地址: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號 江西省電教館研究部
郵政編碼:330046
聯 系 人:吳志強
電子郵件:caigenwzq@qq.com
聯系電話:0791—88510836
系列學科課程資源報送聯系方式:
通訊地址: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號 江西省電教館軟件部
郵政編碼:330046
聯 系 人:黃瓊
電子郵件:276863327@qq.com
聯系電話:0791—88515896
附表:1.課例類作品視頻技術要求
2.常規作品推薦登記表
3.常規作品推薦名單
4.系列學科課程資源情況登記表
5.系列學科課程資源推薦匯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