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家長如何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與教育?
在疫情下兒童更容易受到傷害,因為他們的感知能力特別強,而認知能力又有限,他們通常從父母的情緒和狀態里,拼湊與事情相關的細節。許多成人的痛苦都與童年有關,童年習慣了快樂的孩子,以后會不斷重復快樂,而童年在痛苦中度過的孩子,長大后只有在愛的客體中才能得到修復。所以疫情下父母的處理方式尤為重要。我們先來看3個案例。
案例1:“媽媽,我要出去玩!”媽媽說不行,出去會傳染。孩子不依不饒:“我就是要跟你去超市!”媽媽急了,吼了孩子一句:“傳染會死掉的!”孩子默不作聲,不再吵鬧了。
案例2:一位家長來電說,孩子上網課,一會喝水,一會上廁所,這樣的聽課狀態,我真的非常著急!家長天天因網課與孩子起爭執。
案例3:一位家長來電說,孩子馬上就要中/高考了,但孩子卻控制不住玩手機,在家老發脾氣,他也想考好的大學,但現在復習失控了?我的孩子是不是有心理問題了?
你的家庭是不是也在上演和上述類似的情況呢?那么疫情中,我們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嗎?作為家長究竟該怎么做呢?
一、疫情下孩子需要什么?
1.安全感。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我們的孩子受到驚嚇時無意識地喊出“媽媽”,所以安全感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最深的渴求。突發的疫情將我們的生活打亂,安全感可以支持我們面對混亂,讓我們身處混亂中卻不被吞噬,安全感越足,對于不確定性的忍耐力就越大。安全感包含了親密、依賴、信任的親子關系,舒適的家庭環境,所以我們要為孩子創造安全感,大人良好的情緒、溫柔的擁抱、耐心的解釋都能為孩子增強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孩子才會更自信。
2.穩定感。突發的疫情,讓我們都有失控感。孩子就更是,生活被打亂,還要每天上不怎么適應的網課。所以我們要幫助孩子回歸到秩序與穩定的生活當中,這樣孩子才會有穩定感。這就像暈車的人,為什么司機永遠不會暈車,就是因為他能掌控,知道什么時候會轉彎,什么時候會剎車。孩子們也需要這種可控感,需要穩定的生活、穩定的情緒、穩定的心理狀態。規律的生活作息,多角色的情感支持都能增加孩子的穩定感。
二、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1.告訴孩子發生了什么。重要的是不是我們說什么,而是如何告訴孩子,針對不同的孩子用什么樣的方式說,用什么情緒說。對于年齡很小的孩子,我們可以通過故事,游戲,繪畫的方式和孩子分享。對于有一定理解能力的孩子,我們可以和他一起討論,怎么做好自我防護,和孩子一起通過疫情中真實的故事,帶著孩子一起積極樂觀的感受生命,探討死亡,同時激發孩子的社會責任感。
2.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當我們告訴孩子疫情的事實時,孩子可能會震驚和恐懼,這樣時候父母不要說“不要怕,你要勇敢”,可以說“媽媽也害怕,大家都會害怕,但是我們很快就能戰勝它了”。
這樣表達你就是在接納他的情緒。首先你要允許孩子有擔心、害怕、恐懼、焦慮的情緒,這是很正常的心理需求,只有孩子出現了過度的負面情緒,或者出現軀體癥狀和行為問題,如強迫洗手、睡眠問題、頭痛、注意力很不集中、總是發脾氣等癥狀時才是過度的。
心理學重視人的情感,因為情感是人獨有的精神現象,我們要鼓勵孩子以習慣的方式表達經歷和體驗,尤其是情感體驗。同時我們要看到任何情緒都有積極的作用的,包括負面情緒,這就像我們走在馬路上,突然有一輛汽車向我們迎面而來,我們會迅速做出反應,跳到一邊去,以避免傷害,這是恐懼情緒激發了我們自我保護的本能,我們要深深的接納并感謝負面情緒。
3.學會正向關注,激發孩子動力。孩子心理一般有兩種力量,一種是孩子自己的力量,另一種是世界的各種力量,我們稱為異己的力量,這種異己的力量主要來源于父母,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異己的力量。父母欣賞孩子時,孩子的異己力量會無限強大,激發孩子奮進;當父母一次次打擊孩子時,孩子的異己力量就很很弱,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變得不愿意去嘗試和改變。
案例2中那位媽媽說,我的孩子上網課的時候一點都不認真,老是走動,你看到了他走動,卻沒有看到他每天按時坐地電視機下的行為;案例3中面臨中考高考的孩子你看到了他控制不住玩手機的行為,卻沒有看到背后他想變好的心理,玩手機只是他逃避問題緩解焦慮的方式。你發現了嗎?只有我們注意到的才會被我們看見,這就是心理學的視框,可怕的是,我們都是注意問題發現缺陷的高手。我們越關注他的缺點,孩子會越焦慮,做出更多讓家長惱火的行為。
當我們不以問題或缺陷的思維來看待孩子時,孩子不一定會立即發生積極的改變,但是我們家長的內心沒有那么焦慮了,當我們自己的心情愉悅時,孩子的行為也會變得正向積極,這就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開始。所以如果孩子每一次好的行為都能被父母看見,他會更認真學習。父母的贊賞與正向關注,是孩子不斷向上的精神動力,我們不要總想著去消除孩子的不良行為,而是要從內心去激發孩子的動力。
4、給孩子創造全方位多維度的支持系統。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支點多的物品會更穩定。人的心理也是一樣的,疫情期間我們要讓孩子與親人、朋友、同伴、老師、同學保持良好的接觸和聯系,讓孩子充分感受到不同的角色,感受到更多的情感支持。
5、積極的行動與改變。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快樂,會產生喜出望外的興奮感,從而增強自信心,這又使其去追求更高層次的成功,形成良性循環,這就是“幸福強化效應”。所以家長要接納現實,活在當下,帶著焦慮采取更積極的行動,為孩子制定計劃,保持作息規律,保持情緒穩定,安排好自己和孩子的生活,形成良性循環。
(作者:郭修鳳 江西理工大學心理咨詢中心主任)